三农金融缺口超3万亿 互金成补充供给手段

来源:网易财经频道2016-08-18分享到:微信微博

网易财经8月18日讯 中国首本“三农”互联网金融行业蓝皮书——《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报告(2016)》今日发布。书中指出,自2014年起,我国“三农”金融缺口超过3万亿元,以网络借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手段,将成为缓解中国“三农”领域的金融供给短缺问题的主要出路。

一直以来,“三农”问题就备受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依托互联网技术优势,大力推进“三农”领域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首次被提及。同时,相关政策也相继出台,“三农”互联网金融进入了规范发展的全新时期。

根据权威数据和实地样本调查结果,《蓝皮书》对互联网金融在“三农”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定量分析。书中计算得出,2014年 “三农”领域的贷款投入需求约8.45万亿,减去实际农户贷款余额5.4万亿,“三农”金融的缺口达3.05万亿。

《蓝皮书》表明,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手段,凭借技术优势,可以消除金融的地域歧视,积极吸引城市富余资金回流农村;同时,可以有效甄别具备潜在偿还能力的借款农民,将信用进行资本化,通过对缺乏信用记录和抵押品的农户进行授信和小额贷款支持,建立农户信用记录,为其获得传统金融服务打下基础。而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通过快速降低金融的营运成本,也为金融普及到贫困地区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

据《蓝皮书》统计,2015年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的规模为125亿元,“十三五”时期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到2020年,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的总体规模将达到3200亿。互联网金融成为“三农”金融缺口的有效补充。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专家认为,相比于一般金融,我国 “三农”金融的成本更高、风险更大,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三农”业务,亟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例如,建立关于农户或贫困人群的开放使用的公共数据库,建立范围广泛的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在成本补贴、税收优惠、公共设施等方面提供更多政策支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