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银行很难做成P2P?

来源:-12015-07-10作者:周亚琼编辑:abc分享到:微信微博

    近日,着名经济学家许小年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15班委大会上说,大部分P2P平台最终将要失败,在他看来,最能做P2P的应该是银行。而我想说的是,恰恰是银行做不了P2P。
 
    理由很简单,如果你有很好的赚钱渠道,你还会去赚那份风险又高收益又不定的钱吗?银行从利润最大化角度来说,当然要选择稳定的大客户放贷,干嘛劳心费力地找N个小企业去做P2P呢?
 
     有人说了,不是有很多银行已经在做P2P了吗?除了陆金所一开始就独立法人运作外,事实上,大部分银行做P2P,就跟他们做电商一样,更主要的目的是服务现有客户,或者说客户有了需求,银行顺势而为并以此为平台去延伸其他的金融服务。说白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也决定了银行很难做成P2P,同样的道理银行也做不成电商。但这并不妨碍银行继续自得其乐地玩票下去。
 
   当然也有没能玩下去的,比如说包商银行的小马bank。据媒体报道,小马bank原来团队于去年底从包商银行离职,并另起炉灶成立互联网个人综合理财平台小马金融,与包商银行不再有关。这个一开始被寄予厚望的银行P2P平台,从创立到暂停发布新标的,只用了不到8个月时间。据了解,此前小马bank产品收益率多数分布在7.0%-7.5%区间,低于互联网P2P平台。
 
    众所周知,P2P平台的运营成本都非常之高。基本上大家都在往里面不断砸钱。作为银行来说,是不可能无限制地往里面投入的,这与银行作为传统企业而不是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完全不同。银行P2P的产品收益,一定是低于互联网P2P平台的。所以说在这个层面上,银行很难与其他P2P平台来竞争。
 
    与此同时,银行做P2P,以自己的信誉做背书,那么在项目审核与风控上必然十分严格。据媒体报道,招行小企业E家的项目上线之前经过了招行各分支行严格的信贷审查,并达到授信标准才可以上,那么这又牵扯到一个贷款分流的问题,银行是如何决定把哪些项目推给P2P平台,哪些项目自己发放贷款,这难道不会造成左右手互搏吗?
 
    P2P为什么会出现爆发性增长?是因为正规金融体系的金融供给严重不足,而大量的中小微企业需要融资,金融管制又限制了新的供给产生,因而腾出了一大块市场空间。银行看大家在这里玩得很好,才意识到自己也不能缺位,我的资产质量更高,用户资源更广,应该更有优势才对。但由于P2P不可能是银行的主营业务,这也决定银行不会把优质资源向P2P平台倾斜,所以说银行做P2P很难有出头之日。
 
    当然我不反对许小年老师的“金融界更有希望的商业模式,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金融最终做成功的会是传统金融机构。诚然金融是非常专业的领域,不是说一个互联网平台撮合交易就能轻松搞定,但传统金融有很强的惯性和体制束缚决定其无法真正互联网化,也就很难在互联网金融层面获得成功。
 
   一个可能的设想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人,在自身多年的工作中发现了这个行业的痛点并且知道如何去改进,从而跳出原有的体制,组建一个新的平台去做金融业务。这应该是我所能想到最有可能成功的互联网金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