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老城游览
10月5日,小雨
飞机近12:00到达慕尼黑,出关很慢,每个人都要问一会儿。我事先准备了一套材料,说明我们是来旅游的,时间和路线,还有返程机票,第一天酒店订单,行程表等,反正是他想知道的,我一并全给你,自已看,这样什么也没问,还对我竖了大姆指。之前的几个欧洲国家并没像德国入关这么麻烦,我临走没事就搞了一套,还真用上了,谁让咱英语不好呢。
出大厅下地下层,一直往前走有S的指示,先看见自动售票机,有DB火车票,和S大巴票,先选择一下,操作还算简单,自动打上了时间,上车不必再打了。看旁边好像也有人工窗口,排了一个小队。
买完票再往前走,按指示下扶梯,是S1和S8的站台,车上有显示到站,约40分到达Karlsplatz站,这就是中央车站,入住这一片是最方便的,但我赶上啤酒节,提前3个月订酒店时,这片就剩下特贵的了,只好选了一个稍远一点的酒店。这样我还要换T21乘4站才到达Hotel Europa 欧洲酒店。
房间不大,内配还比较好,住着比较舒服。
慕尼黑今天下着小雨,很冷。安顿好下午3:00,从卡尔广场开始游览。路边随处可见红红的树叶,整夜城市秋韵浓郁。
一过卡尔门就人山人海了呀!卡尔门是慕尼黑老城西侧的城门,是路易四世建立的,作为防御工事的西城门,是进入慕尼黑历史街区的重要通道。 游客当然也就集中在这里了。
按着我的攻略,先到了圣尼格尔教堂,阿尔卑斯山以北最大的文艺复兴式教堂。从外表看白色的外观立面不很高大,但非常威严,有一些维特尔斯巴赫王朝成员的雕像。两个入口之间,Hubert Gerhard的巨大铜像表现了天使长圣弥额尔为信仰战斗,杀死了龙形的魔鬼。
教堂里面也是白色调为主,配上金色的圣坛,给人的感觉简洁清爽。在里面静静地坐下,阻隔掉外面的满街游人,安然观察体味此刻的神圣气氛。旅行,第一是看,第二还要体会,感受这个对自己全新城市的魅力、风情,以及她独特,与众不同的地方。
高大的圣母教堂,远远就能看见她的两个高耸的圆塔,是整个老城区最醒目的标志。那两个高塔风格特别,绿色“洋葱头”,在我眼里怎么有些俄罗斯建筑风格?介绍说是属于后哥特式风格。教堂建于15世纪,但教堂的尖顶却一直没有竣工。停了50年后,到了16世纪,人们才决定完成此塔顶的建筑 ,由于当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已经过时,开始崇尚文艺复兴风格,因此哥特式教堂被安上了时髦的文艺复兴圆顶。没想到这种圆顶风格成为了以后巴伐利亚众多教堂建筑的典范,许多建于17世纪的教堂建筑从一开始就采用“洋葱”塔顶。但这座工期漫长,经过不同世纪风格改变的教堂,最终的造型并不是那么融合,比我此行后面见过的类似教堂要逊色些呢。
仰头欣赏那橘红的屋顶和绿色的圆顶,整座外观由于没有太多的装饰,而显得十分庄重。但在维修,高大的建筑夹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几乎没什么机位可以拍到她。请见网络高机位照片:
教堂内部也是庄重而简洁的,以白色调为主,哥特式的狭高中厅给人的飞升感觉格外强烈。
接着来到了一个较大的广场,建筑古老气派,噢,应该是音乐广场了。周边有国家歌剧院,王宫等豪华古典建筑。到王宫花园里面走走,王宫里面的小剧场有演出,不断有人出出进进,在更衣处换衣服。
穿过约瑟夫广场和马丽安广场来到新市政厅,正好下午五点,赶上木质人偶报时,塔阁里许多彩色人像开始动作,有手持斧剑的,有骑马提花灯的,配合音乐节奏,手舞足蹈,站在人群中仰望这可爱的表演,聆听那清脆的音乐钟声,惊叹着高超的德国古典艺术。
看完人偶表演,才认真欣赏这座高大雄伟的棕黑色哥特式建筑,真是太漂亮了,有点震撼到了。在所有古典建筑风格中,我一直最喜欢哥特式,垂直的线条,高耸的尖顶,让这里更显庄重而秀美。它的正面窗间壁龛立有拜恩历代君王、圣徒和神话英雄的塑像。整个建筑布局恢宏、装饰华丽,据介绍从1867年起用了40年时间才建成。这是今天的慕尼黑古城中最让人心动的建筑。
为了表达她不同凡响的建筑之美,下载一幅网络高机位照片:
侧面是老市政厅,感觉上却是新新的。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全部评论()
最新|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