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银行(行情,问诊)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局部问题需要关注
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始终是笼罩在人们心头的一片阴霾,也是中外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国家审计署在去年年底公布了中国的政府性债务情况,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统计。之后,中国绝大部分省级政府公布了按照国家审计署标准统计的本地政府债务。目前,应该说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的透明度比公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有了债务总量的数据,还有债务结构的相关统计;不仅有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数据,还有具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具有救助责任的债务等或有债务的统计。
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总体风险判断
从公布的整体情况来看,我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系统性风险依然可控。理由涉及以下几方面。第一,无论从哪方面的指标来看,包括负债率、偿债率以及其他角度观察的衡量指标,或者从三大类,即负有偿还责任、担保责任和救助责任的债务指标看,按照国际常用的标准参考值,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都没有突破红线,处在相对安全的范围之内。
第二,债务区域分布上,呈现出省政府收入高债务多的特征。数据表明,借债比较多的往往是政府收入比较多的省市,地方政府性债务与地方政府收入相对比较匹配。比如东部沿海的江苏、上海和南部沿海的广东,这些省市负债额较大,但收入总量也大、增长较快,债务偿付能力也就比较强。
第三,融资方式上,以前主要是以银行信贷为主,2010年以来有了明显变化,融资途径已经多元化。在2010年,银行信贷在整个地方政府性债务中占比高达80%,而在2013年6月末,这一比重大幅下降到57%。债券、信托、BT等新的融资方式迅速崛起达26.3%。融资途径呈现多元化发展,不再集中在银行业,因为债务风险相对分散,有助于降低系统性风险。
第四,举债投向上看,截至2013年6月末,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政府性债务当中的资金投向主要是四大块,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建设、土地批租和保障性住房,这四者加在一起占到上述投放总量的77%。这四方面的投放属于资本性支出,其建设项目或者有现金流,或者会形成资产。这四大投向表明,政府支出项目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偿还能力,这与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政府支出中80%左右用于支持消费,没有现金回流和形成资产有很大的不同。目前中国正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未来有一些政府资产还可以转让给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
因此,从信用、资产和规模三个角度看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一方面地方政府性债务有自己的特殊性,不同于企业的信用,另一方面地方性政府拥有持续稳定增长的可观收入以及相当一部分资产可以进行转让,再加上总体的债务规模还没有超过国际公认的参考标准,所以有理由认为目前总体上债务风险可控。
银行业相关资产质量的变化是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状况的一面镜子。从银行业不良资产来看,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上较为平稳。上市银行报表都谈到了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数据表明,这个领域的不良率非常低。目前整个银行业的不良率为1%多一点,但商业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不良率普遍只有0.1%~0.2%,交通银行的这一数据只有0.05%。政府融资平台不良状况在最近经济增速回落的过程中比较平稳,不仅没有出现反弹,在有些方面还有所改善。这从一个重要的侧面看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状况总体上较为平稳。